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聯動發展,年經濟總量突破8萬億元丨唱好“雙城記” 共建經濟圈-川渝聯合采訪行
“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達8.2萬億元,占全國6.5%,增長極和動力源特征初步顯現。”12月25日,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五周年媒體吹風會暨川渝主流媒體聯合采訪活動啟動儀式上,四川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吳永洪介紹。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五年來,川渝兩省市密切黨政交流,強化戰略協調、政策協同、工作協作,有力有效抓好“兩中心兩地”建設目標任務落實,在發展態勢、創新動能、開放能級、民生福祉、融合融通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可喜變化。
當天,川渝主流媒體聯合采訪活動正式啟動。接下來,中央媒體、川渝兩地主流媒體共21家新聞單位,將深入四川成都、眉山、德陽、廣安以及重慶銅梁、永川、萬州等地深入采訪,呈現川渝兩地共促產業科技發展、共同建設統一市場、協同推進對外開放、深化生態環境共治、推動社會共建共融等方面的有益經驗、有效做法。
建設經濟中心,增強承載和帶動功能
五年來,川渝攜手聚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經濟承載和輻射帶動功能不斷增強。統籌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推動成渝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西部金融中心、現代化國際都市,實施成都都市圈建設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廣安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培育打造綿陽、宜賓—瀘州、南充—達州3個省域經濟副中心,優勢地區發展能級加快提升。
在產業聯動發展方面,吳永洪介紹,川渝聯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推進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特色消費品等優勢產業集群成鏈發展,培育形成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渝地區成為中國大陸第三、全球前十的電子信息制造業聚集地。
此外,雙方還共同打造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極,成都天府、雙流國際機場實現“兩場一體”高質量運營,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萬人次,成渝中線、成達萬、西渝等高鐵提速建設,長江上游鐵公水聯運樞紐港口體系基本成型,建成川渝間鐵路、高速公路、水運通道26條,出川大通道達到48條。
建設科創中心,協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記者從媒體吹風會現場了解到,過去五年,川渝還攜手聚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了創新資源集聚力和協同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
具體表現在雙方協同共建了一批重大創新平臺,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正式揭牌,西部科學城加快成勢,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建成投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全國首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數據顯示,在協同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方面,雙方已累計實施科技攻關合作項目257項,形成時速400公里高速列車節能輔助駕駛系統等一批創新成果。
“川渝還協同完善科技創新生態,開展川渝協作深化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組建了川渝技術轉移聯盟、科研院所聯盟等科技組織。”吳永洪說,此外,雙方還聯合舉辦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4萬家。
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事實上,在經濟和科技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川渝也在積極破除制約經濟、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為此,在過去五年中,川渝還在攜手聚焦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有力推進了市場化改革和制度型開放。雙方以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為牽引,率先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合力打造區域發展共同體。共同印發財稅利益分享框架協議,推動成德眉資與重慶實現國有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跨區域交易。
與此同時,推動川渝金融監管與金融審判一體協同,促進跨地區機構聯合授信、額度共享、抵押物互認。深入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4批次355項“川渝通辦”事項日均辦理超2萬件次。中歐班列(成渝)自2021年以來開行超過2萬列。
此外,聚焦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內容。五年來,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供給也在不斷優化。
“我們協同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建立了全國首個跨省市聯合河長制辦公室,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超1000萬畝。”吳永洪介紹,同時持續實施便捷生活行動舉措,居民身份證換領、公積金互認互貸等高頻便民事項全面落地。
記者 王攀 任紫鑫 攝影 郝飛